向境外企業借款一次性還本付息,預提所得稅怎么扣繳
原標題:一次性還本付息,預提所得稅怎么扣繳
近日,山東省濟寧市地稅局通過風險提示和納稅輔導,幫助納稅人成功化解了境外借款一次性還本付息代扣所得稅的稅務風險,納稅人自查補繳代扣預提所得稅和滯納金253.94萬元。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2017年8月,濟寧市地稅局兗州區稅源管理科對轄區內A機械有限公司開展風險掃描,發現A企業2016年期末其他應付款——預提費用余額2492.5萬元。稅務人員認為,該企業預提費用較大,應該未實際發生,2016年企業所得稅存在未調整風險。
稅務人員調取并審閱了A企業2016年度企業所得稅申報表、會計明細賬及相關業務資料,了解到預提費用為A企業計提的應付境外非居民B企業的利息費用。A企業與B企業簽訂了兩份借款合同,借款期限分別為5年和10年,到期后一次性還本付息。A企業年末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計提應付利息,計入財務費用,已稅前扣除。對此,稅務人員認為A企業可能存在未及時代扣代繳非居民企業所得稅風險。
帶著疑點,稅務人員約談了企業財務負責人,并作出風險提醒。A企業財務負責人解釋,借款合同采取一次性還本付息的方式,在合同到期前不會實際支付利息。因為沒有對外實際支付,也就沒有對外付匯備案,而只有在實際付匯時才應履行代扣代繳義務。該財務負責人同時詢問,企業需要代扣的預提所得稅計稅依據如何確定?
稅務人員解釋,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非居民企業所得稅管理若干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24號)第一條規定,中國境內企業和非居民企業簽訂與利息所得有關的合同或協議,如果未按照合同或協議約定的日期支付上述所得款項,但已計入企業當期成本、費用,并在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中作稅前扣除的,應在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時按照企業所得稅法有關規定代扣代繳企業所得稅。根據上述規定,A企業雖然未實際支付利息,但已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計提,并且已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應當履行代扣義務。同時,根據中美稅收協定和《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有關規定,代扣代繳企業所得稅稅率為10%。
對于預提所得稅計稅依據,稅務人員解釋,由于2016年5月1日起利息收入已經改為征收增值稅,對于營改增后的預提應付利息,應按照6%的稅率換算成不含稅收入,作為扣繳企業所得稅計稅依據;而之前的利息收入依然屬于營業稅征收范圍,在計算扣繳企業所得稅計稅依據時,不得扣除有關稅款和費用。
經過稅務人員的耐心輔導和政策講解,納稅人最終按照規定,補扣補申報企業所得稅247.59萬元,繳納滯納金6.35萬元。
濟寧市地稅局總會計師祝平安表示,本案的特殊之處在于,A企業在借款協議到期前沒有對外支付款項,貌似不需代扣代繳預提所得稅,但按照會計準則要求,A企業需在實際發生利息時依照權責發生制原則作出會計處理,案例中A企業已經計提了財務費用,并在年度企業所得稅申報中列支扣除,故根據規定,A企業應履行扣繳所得稅義務。
(2018年1月12日王建國 劉鵬 甘琪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地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