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國際財政文獻局(IBFD)公布2017世界稅收進展白皮書
白皮書總結的2017年8件稅收大事是:美國稅改塵埃落定,BEPS公約順利簽署,歐盟公布“不合作稅收管轄區”名單,歐盟對盧森堡、荷蘭開展國家援助調查,印度大刀闊斧實施貨物勞務稅改革,澳大利亞法院對雪佛龍稅案作出判決,英國脫歐涉稅問題取得進展,“天堂文件”曝光引發連鎖反應。
2018年是荷蘭國際財政文獻局(IBFD)成立80周年。近日,這家全球著名的財稅研究機構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2017世界稅收進展白皮書》。白皮書梳理了2017年世界8件稅收大事,旋即引發了全球稅務界的熱議。
美國稅改塵埃落定
2017年4月26日,距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滿百日只有3天,白宮正式公布稅改綱要,宣稱要“制定美國史上減稅規模最大的法案”和“開啟1986年以來最重要的稅制改革”。
這份由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和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科恩親自操刀的稅改綱要,指明將從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和國際稅收三方面進行改革。但由于綱要只有一頁紙,其中許多稅改的細節不詳。
看到這份稅改綱要,當時很多人不相信共和黨能夠在2017年底順利通過稅改法案。然而,2017年12月20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經過兩次投票,通過了《減稅與就業法案》,并于2017年12月22日由總統特朗普簽署成為法律。一場重大的稅制改革已經成為現實。
減稅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企業所得稅稅率由最高35%大幅削減到21%;允許企業的資本化支出一次性扣除,政策有效期5年;對美國企業2018年以后取得的海外利潤匯回不再征稅;對美國企業匯回以前年度的海外利潤以較低稅率一次性課稅;對“穿透實體”符合條件的經營收入減征20%;調整優化個人所得稅稅基、稅率和級距;全球課稅制轉向屬地課稅制。
美國作為世界頭號經濟體,既是全球多數國家的主要貿易伙伴,又是跨國公司重要的投資目的地,其實施大規模稅改將對世界各國產生系列的連鎖反應和外溢效應。
BEPS公約順利簽署
2017年6月8日,67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在巴黎共同簽署了《實施稅收協定相關措施以防止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的多邊公約》(簡稱“BEPS公約”),旨在遏制和打擊跨國企業的避稅行為。
BEPS公約源自“超級協定”的概念。由于稅收協定的漏洞引發了大量的避稅行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了“超級協定”的概念,以幫助世界各國迅速修訂全球現有的3000多個雙邊稅收協定,為各國打擊逃避稅提供一個多邊的稅收合作法律框架。BPES公約實現了稅收協定歷史上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一次多邊合作與協調,標志著二十國集團(G20)國際稅改取得重大成果,樹立了國際稅收合作的良好典范,必將成為打開國際稅收協調之門的金鑰匙。
值得一提的是,有兩項因素給全球稅收協定格局出現新的不平衡埋下了伏筆:一是BEPS公約中有79%的反利潤轉移條款是選擇性適用條款,各國可以自主決定遵從與否以及是否修訂現有的稅收協定。二是美國和巴西等大國未簽署BEPS公約。
歐盟公布“不合作稅收管轄區”名單
2017年12月5日,歐盟首次公布了“不合作稅收管轄區”的最終名單,有17個國家(地區)因為不能滿足國際稅收良善治理標準且對歐盟成員國的稅制形成了威脅,被列入“黑名單”。有47個國家(地區)雖未能滿足歐盟稅收治理和透明性的要求,但承諾將會予以改善,被列入“灰名單”。
雖然歐盟公布“不合作稅收管轄區”名單對納稅人可能未產生直接影響,但是并不妨礙這一事件成為2017年最有爭議的稅收大事之一。
早在2016年1月,歐盟委員會聲稱為了打擊有害稅收競爭和激進的稅制安排,有必要開發一套普遍適用的系統對歐盟之外國家的稅制進行評估并公布結果。
2017年,歐盟對多個國家的稅制進行了審查并與相關國家官員進行了會談,并據此得出了“黑名單”和“灰名單”結論。
名單公布后各界的反應不一,但大多為負面評論。比如將關島、蒙古、美屬薩摩亞這些幾乎不可能存在離岸業務的國家(地區)列入,而將開曼群島這樣著名的離岸中心排除在外。稅收公平網首席執行官亞力克斯·科巴姆指出,“黑名單”似乎是歐盟出于政治目的去詆毀其最不喜歡的國家,敗壞這些國家的名聲,而不是基于客觀標準評出的避稅天堂。
歐盟對盧、荷開展國家援助調查
2016年,歐盟對愛爾蘭對蘋果公司的國家援助進行了調查,并對蘋果公司開出了130億美元的天價稅單。而在2017年,歐盟對盧森堡、荷蘭開展國家援助調查,此次調查的主要對象是亞馬遜和宜家。
2017年10月4日,歐盟委員會指出,盧森堡政府讓渡給亞馬遜公司高達2.5億歐元的非法稅收利益。歐盟委員會是在對盧森堡于2003年發布、2011年得以延期的稅收裁定仔細分析后得出以上結論的。根據調查,位于盧森堡的亞馬遜歐盟公司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而其關聯企業亞馬遜歐洲技術有限公司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盧森堡政府作出的稅收裁定允許亞馬遜歐盟公司將其大量的利潤轉移到亞馬遜歐洲技術有限公司。歐盟委員會認為這份裁定沒有任何稅法依據。
2017年,歐盟委員會針對荷蘭稅務局向宜家公司作出的稅收裁定開展了正式調查。2006年和2011年,荷蘭稅務局曾對宜家公司作出過兩次稅收裁定。歐盟委員會認為這些裁定使宜家大幅度降低了其在荷蘭的應稅所得,獲得不當稅收利益。
印度大刀闊斧實施貨物和勞務稅改革
2017年7月1日,印度實施貨物和勞務稅(GST)改革。GST在印度的中央和邦層面取代了多個間接稅稅種,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全國市場,實現了貨物和勞務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通。
印度中央財政部早在2006~2007年度中央預算案中就提出了GST改革計劃,然而印度政府花費了超過10年的時間在各邦之間討論并最終達成一致協議。改革實施前還經歷了修憲法律程序以調整中央與各邦的征稅權,使各邦政府放棄部分征稅權,同時擴大中央政府在全國范圍內對所有貨物和勞務征稅的權力。2016年9月16日,《第101次憲法修正法》生效,GST改革于2017年7月1日正式推開。
印度GST的基本原則遵循OECD《國際增值稅/貨物和勞務稅指南》,這意味著印度GST是基于目的地原則對最終消費征稅的間接稅。GST按4檔稅率征稅:5%、12%、18%和28%。基于印度的聯邦體制特點,GST采取一種變通的雙軌制設計。另外,印度GST從設計理念到征管實踐實現了高度電子化和數字化的稅收征管。
澳大利亞法院對雪佛龍稅案作出判決
2017年4月21日,澳大利亞聯邦法院對雪佛龍澳洲控股公司起訴澳大利亞稅務局一案作出判決。聯邦法院一致同意維持初審判決,認定雪佛龍澳洲控股公司與關聯方之間25億美元的信貸融資協議適用的利率不符合公平交易原則,違反了澳大利亞轉讓定價法規。
2017年5月16日,澳大利亞稅務局發布了《關于跨境關聯企業融資安排的實踐合規指南2017/D4(草案)》。該草案盡管沒有明確提到雪佛龍案,但已經清晰描繪了澳大利亞稅務局的行動目標,即“密切審查關聯企業的融資安排”。該草案提供了一個框架,通過一攬子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來評估企業與關聯方融資安排的稅務風險。
2017年8月15日, 雪佛龍公司撤回了此前遞交澳大利亞高等法院的上訴狀。標志著澳大利亞稅務局取得了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勝利,大大提高了稅務部門在處理跨國公司避稅安排方面的話語權和影響力。2017年8月22日,微軟、臉書、蘋果、谷歌和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等跨國公司已被要求接受澳大利亞參議院相關委員會的稅務調查。
2017年12月18日,澳大利亞稅務局發布了《關于跨境關聯企業融資安排的實踐合規指南》的最終版。
英國脫歐涉稅問題取得進展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后,英國及歐洲相關部門就對英國脫歐涉稅問題進行了研究,目前已在兩個方面取得重要工作進展:一是關于法律本體問題,二是關于貿易和關稅問題。
2017年9月28日,英國上議院授權的權力和監管改革委員會就《退出歐盟法案》問題發布了第一份報告。該報告指出,《退出歐盟法案》確立了英國脫歐后的立法框架。法案的出發點是認為歐盟法律已經成為英國立法和司法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認相當一部分歐盟法律將繼續適用于英國,但考慮到脫歐后的英國將構建起新的法律秩序,這些原有的歐盟法律需要被明確地保存并納入英國國內法律框架內。簡而言之,這些歐盟法律需要“本土化”為英國國內法。
盡管該法案很少涉及稅收領域,但它涵蓋了受歐盟法律影響的英國國內法的方方面面,因此值得高度關注。首先,該法案廢除了1972年的《歐洲共同體法案》,這樣“歐盟法律優于英國國內法”的條款就失效了。其次,該法案還明確了“脫歐后時代”歐盟法律在英國的地位、歐洲法院判決的地位以及與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權力下放有關的事項等。
2017年10月30日,英國政府重申了脫歐后盡快簽訂英國-歐盟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性。雙方的反傾銷或反補貼措施談判同樣面臨嚴峻挑戰。此外,英國與歐盟已分別就英國是否從歐盟關稅聯盟中退出問題表達了各自的立場。
“天堂文件”曝光引發連鎖反應
2016年,一批被稱為“巴拿馬文件”的金融文件泄露,將某些全球精英的巨額離岸財富推到了世界的聚光燈下,掀起了全球輿論的軒然大波。
2017年,又有一批名為“天堂文件”的財務報告曝光,向世人揭開了部分高層權貴、跨國公司與社會名流巧妙避稅、獲取巨額收益的神秘內幕,再次引發全球震動。與“巴拿馬文件”一樣,“天堂文件”的曝光引發了各國稅務部門的高度關注和迅速行動。
2017年11月8日,智利稅務部門宣布將著手調查“天堂文件”涉及的公司是否違反了智利稅法。希臘、印度、墨西哥、新西蘭、加拿大等國稅務部門隨即宣布將開展類似行動,并對違法者進行嚴厲懲處。
(何振華 夏琳娜 周梅鋒 于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