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稅收征管合作機制成立三周年,外國官員高度評價征管合作成果
日期:2022年4月22日 作者:律蘭 于倩 本報記者 李雨柔
2019年4月18日,“一帶一路”稅收征管合作機制(以下簡稱“合作機制”)從古老的水鄉烏鎮出發。帶著新生的力量,合作機制跨越山海,在2022年和煦的春光里,度過了三周歲的生日。3年來,合作機制立足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稅務部門關切,提高稅收征管合作水平,加強稅收征管能力建設,推動構建增長友好型稅收環境,為消除跨境貿易和投資障礙、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經濟全球化包容性增長貢獻稅務力量,得到了哈薩克斯坦財政部國家收入委員會主席瑪拉特·蘇爾丹卡季耶夫、埃及稅務局局長阿卜杜阿奇木·侯賽因·阿卜杜阿奇木等外國官員的高度評價。
01開放包容——絲路精神薪火傳
“我相信隨著合作機制的建立,還會有更多國家加入。這項機制就像一座大廈,本次論壇正如同大廈的地基,隨著大廈越蓋越高,這一機制也必將不斷加強。”
——阿爾及利亞駐中國大使艾哈桑·布哈利法
近期,全球國際稅收界最具影響力的雜志——《國際稅收評論》發布了“2021—2022年度全球稅收前50”名單,合作機制榜上有名,是2021年入選的唯一稅收平臺。《國際稅收評論》發文稱,“一帶一路”倡議將改變數十年來全球貿易進程,而稅收政策將發揮關鍵作用,中國國家稅務總局發起的合作機制致力于提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的財政協調性,全球貿易競爭依然激烈,但中國仍保持領先地位,合作機制將在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稅收合作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合作機制之所以能夠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主要是因為合作機制秉持開放包容精神,通過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角度的活動,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稅務部門交流提供線下線上平臺,影響力和感召力持續提升。
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合作機制廣泛推介、密切聯絡,不斷加強國際關注,吸納多國稅務部門、國際組織、專家等加入。截至2022年3月,合作機制理事會成員已增至36個,觀察員增至30個,“朋友圈”和影響力持續擴大。
同時,合作機制充分關注與其他國際組織的資源共享,多次將世界銀行研討會信息與合作機制成員、觀察員分享,并將合作機制會議信息同亞洲開發銀行分享,發揮搭建橋梁、互通有無的作用,促進了業界成果的充分利用,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稅務部門提供優質資源。
此外,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商會等經濟、稅收領域國際組織的活動中,合作機制的身影同樣活躍。通過積極參與這些國際活動,合作機制的影響力得以提升,也為合作機制豐富資源儲備、創新活動形式、優化活動內容提供經驗。
02互學互鑒——志和不以山海遠
“合作機制提出與解決的問題非常具有前瞻性,正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國際稅收領域關注的重點,它能夠打破國際稅收壁壘,進一步促進‘一帶一路’經貿暢通。”
——埃及稅務局局長阿卜杜阿奇木·侯賽因·阿卜杜阿奇木
回望來時路,2019年合作機制成立伊始,就通過組織開展各類交流培訓活動,不斷深化參與各方的伙伴關系和合作友誼。
2019年5月,合作機制項下開展培訓的主體——“一帶一路”稅收征管能力促進聯盟,在揚州“一帶一路”稅務學院舉辦了首期培訓,拉開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稅務部門共同提高稅收征管能力的序幕,標志著合作機制進入實質運行階段。培訓過程中,課上講授稅收業務和案例、課間探討前沿問題及工作感悟、課后分享文化風土人情,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的稅務官員交流各國稅制和征管舉措,相知相惜,在短時間內厚植互信與友誼,促進了政策溝通和民心相通,深化了國際稅務聯誼,擴大了稅收“朋友圈”。
2019年,13期線下培訓如期開展,60多個國家(地區)的近350名稅務官員參加了培訓。他們紛紛表示,培訓項目實用性強、授課教師專業素質高、培訓環境讓人“賓至如歸”,期待“一帶一路”稅收征管能力促進聯盟舉辦更多高質量培訓,幫助更多發展中國家提高稅收征管能力。同年,揚州、北京、哈薩克斯坦、中國澳門四所“一帶一路”稅務學院陸續建立,“一帶一路”稅收征管能力促進聯盟通過開展稅收培訓、研討和知識產品開發等活動,提升和加強各國稅收征管能力,推動稅收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更好發揮稅收助力共建“一帶一路”的積極作用,聯盟培訓品牌初步建立。
2019年11月,合作機制成立后的首場高級別會議在北京召開,包括理事會副主席、《烏鎮行動計劃(2019—2021)》工作組主席在內的來自7個國家(地區)稅務部門官員,以及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或其授權代表等,共計20余名外方人員參會,共敘烏鎮情誼,暢談未來發展,為推進合作機制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就像合作機制第一任理事會主席、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所期待的那樣,合作機制參與各方團結共進,正不斷推動合作機制向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發展,在國際稅收舞臺上收獲更多精彩。
03共克時艱——扁舟共濟與君同
“合作機制搭建交流平臺,有助于各參與方獲取世界各國(地區)應對疫情的舉措與寶貴見解,尋求適合本國國情的稅收措施。”
——哈薩克斯坦財政部國家收入委員會主席瑪拉特·蘇爾丹卡季耶夫
前不久,由合作機制組織的大企業稅收事先裁定線上研討會圓滿結束,匈牙利國家稅務和海關總局代表向與會人員介紹了匈牙利稅務部門在大企業稅收確定性方面的舉措。這場會議,正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合作機制危中尋機,利用科技順應變革,積極組織召開線上交流活動的縮影。
2020年6月,合作機制以“同心抗疫 共克時艱”為主題召開了線上會議,開啟了合作機制線上辦會的新模式。自疫情發生以來,合作機制以線上方式舉辦了包括第二屆“一帶一路”稅收征管合作論壇在內的3場高級別會議、10場工作層業務研討會、20余場專題會議,來自60多個國家(地區)、10余個國際組織的逾2000名稅務官員參加了會議。穿插舉辦不同級別、不同主題的會議,既保證了合作機制參與方之間的緊密合作,又張弛有度,在不斷擴大合作機制影響力的同時保持“朋友圈”活躍度。
線上會議中,有不少畫面令人記憶猶新。有的參會代表由于時差正在開車上班的路上,為了更好參與討論,把車停到路邊,向各位專家提問;有的參會代表由于網絡原因,發言受到影響,仍然不愿放棄交流機會;有的參會代表珍惜難得發言機會,盡管工作人員善意提醒超時,仍堅持介紹完全部內容;會議結束后,各參會方對合作機制搭建的交流平臺紛紛表示感謝,互道珍重,依依話別,不愿離去。這些會議為參與各方探索后疫情時代的稅收征管舉措提供寶貴的交流平臺,得到了格魯吉亞稅務局局長萊萬·卡卡瓦、埃塞俄比亞稅務部門辦公廳主任內比尤·塞繆爾等外國官員的肯定與感謝。
盡管疫情期間無法見面,但“一帶一路”稅收征管能力促進聯盟的腳步未曾停下。疫情以來,聯盟以課程體系開發、稅務學院發展、師資團隊搭建及制度性建設為重要抓手,務實開展工作。比如,“一帶一路”稅收征管能力促進聯盟開發的“一帶一路”稅務學院網站,基本實現網絡教學平臺功能,創新舉辦20余期線上培訓,80個國家(地區)的1200多名稅務官員參加學習。同時,“一帶一路”稅收征管能力促進聯盟深入挖掘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稅務部門訴求,以稅收確定性、稅收征管信息化、納稅服務和改革熱點四大專題為重點,著力打造更加科學完備的課程體系,不斷拓展師資力量,高標準打造國際化師資團隊,提高培訓質量,完善考核評估制度,提升培訓證書含金量。參訓學員表示,培訓課程內容豐富充實,師資授課方式生動,對日常工作和學習很有幫助,會將所學知識和技能用于工作實踐中。參訓學員還表示,非常感謝“一帶一路”稅收征管能力促進聯盟提供的有益指導,將積極推薦同事參加培訓。
04互利互贏——櫻杏桃梨次第開
“非常高興參與工商業稅收對話活動,也非常榮幸代表納稅人發聲,真誠感謝合作機制搭建的稅企溝通平臺。”
——國際商會稅收委員會主席克里斯丁·凱瑟
截至2022年3月,合作機制官方網站瀏覽量已突破10萬次,訪客遍布140余個國家(地區),合作機制逐步成為廣受關注的稅收征管合作平臺。取得這樣的成就,要得益于合作機制在成果共享方面做出的努力。
合作機制的官方網站不僅提供新聞資訊、會議實錄、知識產品下載等傳統服務,還創新推出新冠肺炎疫情、合作機制三周年等專題欄目,增強了互動性、參與性。同時,官方網站常設的“云展覽”模塊可與線上會議配套,在線上會議常規的發表演講、研討問答等議程外,為參會方提供更多展示渠道。
合作機制對標國際一流水準打造了《“一帶一路”稅收(英文)》期刊,在欄目設置、約稿范圍、研究領域等層面均逐步向知名學術刊物靠攏,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提供前沿稅收理論和一手實踐資料。包括抗擊疫情特刊、應對疫情政策研究、營商環境專刊、《烏鎮行動計劃(2019—2021)》成果報告等在內的90余項合作機制知識產品,全面回應全球疫情、營商環境、稅收爭議解決、稅收征管信息化等熱點問題,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經驗學習、觀點交流。
合作機制發展成果同樣惠及廣大納稅人。工商業稅收對話活動提供了稅企直接溝通的渠道,會議研討讓企業有機會獲取稅務部門最新動向,并從納稅人角度表達訴求,知識產品為納稅人提供了解稅務部門關切的窗口。正如畢馬威合伙人特雷·康拉德所說,“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稅務部門之間的合作,將有望提高這些國家(地區)稅務部門的納稅服務水平和稅收執法效率,進而解決納稅人在“一帶一路”國家(地區)開展貿易和投資等活動所面臨的瓶頸和障礙。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合作機制秘書處秘書長、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王道樹曾說過,前路或許亦非坦途,但相信只要我們勠力同心、精誠合作,定能推動共育合作機制的宏圖大計,共建增長友好的稅收環境,共享更加和諧美好的明天。
3年來,合作機制銳意創新、克難攻堅,立足高起點、高標準、國際化,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從無到有,實現了一次又一次從有到優。新的藍圖已經繪就,新的征程已經開啟,我們將堅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高舉共建“一帶一路”的旗幟,團結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推動合作機制走向下一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