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實施GST改革:中資企業機遇與挑戰并存
印度實施GST改革,對中資企業來說,既面臨投資機遇,又將面臨新的挑戰。
機遇更多
印度實行中央、邦和地方三級課稅制度。GST改革前,印度國內流轉稅體系復雜,導致企業在生產和銷售各環節重復繳稅,納稅人稅負繁重。因此,企業往往選擇在各邦設立倉庫和運營中心,以節省稅收成本,提高運輸效率。
GST改革后,印度建立起全國統一的流轉稅體系,消除了重復征稅,打破了地區市場分割,有助于降低企業的納稅遵從成本和生產管理成本。首先,更簡便的登記注冊規定和更明確、透明的稅務機關管轄權限,有助于企業在各邦迅速拓展業務,降低生產和銷售的隱性成本。其次,得益于較完善的抵扣制度,以前不能抵扣的銷售稅、入市稅等稅種均被GST取代而可以抵扣,企業的實際稅負有所下降。再次,GST改革后,印度國內的營商環境明顯改善,在世界銀行發布的《2018年營商環境報告》中的排名從第130位提升到第100位,有利于進一步吸引外資。
同時,中印兩國政府力促經貿合作,助力中國企業赴印投資,成效逐步顯現。2018年1月3日,印度工業聯合會在新德里舉辦 “加強印中經貿合作和文化聯系”研討會;2018年3月23日~27日,中國商務部和印度商工部在新德里共同主辦經貿交流活動,兩國企業共簽約101項合作協議,涉及金額24億美元。中資企業應該利用這大好的機遇,擴展印度市場。
挑戰猶在
印度GST改革本是改善營商環境的重要措施,但由于政治、文化等因素,印度市場環境仍然存在不確定因素,涉稅風險不容忽視。
政策變動風險。當前,GST有關制度和政策仍不盡完善,尤其是稅率和申報期限頻繁調整,加大了企業的戰略規劃和投資風險。同時,稅目和稅率的界定不清容易導致同類經營者之間稅負不平衡,引發大量涉稅爭議,加重企業會計核算負擔,增加納稅調整事項,審計和合規風險較大。
稅務處罰風險。印度稅務部門曾對英國沃達豐、美國微軟和芬蘭諾基亞等外資企業開出巨額稅務罰單,并且存在很多對過往納稅行為實施追溯調整的先例,中資企業或將面臨較大的稅務審查風險。印度政府要求所有企業需聘用具有審計資格證的審計機構,對其經營情況開展審計,歷年審計結果都要求保存,其后會按年檢查過往納稅情況。如果企業有偷逃稅行為被查證,將會面臨嚴重的罰款。因此,企業應做好合規工作,防范稅務風險。
合同毀約風險。受GST改革影響,商品稅率不斷調整,市場價格也隨之起伏。稅改后,就有印度供應商提出作廢簽訂的已生效合同,要求重新確認核算有關材料價格,這將影響有關合同的談簽效率,對具體的生產銷售業務造成影響。
在GST稅收政策不斷調整的背景下,中國企業應隨時關注印度政府有關涉稅通知,與稅務部門保持溝通,及時申報納稅,處理涉稅爭議,避免對企業生產經營造成負擔。同時,企業應熟悉GST、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及跨境稅制相關法律和規定,用足、用好印度政府對于相關行業領域或區域的稅收優惠政策,并依托專業的法律和稅務專業服務機構,在印度合規經營,依法納稅,規避可能的稅務風險。
(2018年4月20日 作者:孫紅梅 于富霞)